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殷周礼乐文化,经过孙武之术、诸子之学、汉经、宋学而发展起来,发展到明代的心学。这说明它有一定的反思和纠错机制,有一个“每日更新”的过程。它还告诉我们,文化虽然具有历史惯性,但变化是绝对的,变化是相对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文章,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论文1
提到中国,很多人都会想到两个词: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历来为这个成语感到自豪。说到文化,中国绝对有发言权。五千年的历史,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唐朝盛世时,万国崇拜中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明的碰撞,我们确实惊讶地发现,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不仅不再像以前那样繁荣,反而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样一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重要课题。而且我认为传统文化要想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就必须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想要满足这个条件,必须做到三个字:扬弃、借鉴、创新。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延续,是一个民族发展延续的精神动力。因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传承才能使中国社会既保留中国特色又跟上时代潮流呢?我认为最好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丢弃。
某种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但由于文化的滞后性,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不会消失。相反,它跨阶段地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收、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的、科学的视角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把握和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要按照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有选择地、合理地吸收、改造、发展、创新。比如,社会主义本来就是西方思潮。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中国人民接受的社会主义道路。过去我们也是死记硬背学习西方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由于脱离了中国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推广。
2、洋材中用,包容包容
文化本质上是多样性的统一。就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言,也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勇于实践“借用主义”,努力挖掘国内外各种文化的精华,让一切有利于现代化的东西为我们所用。当文化多元化成为趋势时,文化交流必将日益广泛。如果用封闭传统文化的方式来保护传统文化,就更容易限制传统文化的发展,扼杀传统文化的生命。中华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复兴,就必须接受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广泛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从中国现行的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来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采取不拘一格的做法,总结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学习当今世界现代国家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生产规律。发达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和管理方法。”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一环。没有创新,旧的事物就不会消亡,新的事物就不会发展,世界就永远停滞不前,无法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继承或仅仅向他人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创新并不容易。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根深叶茂。文化积淀是根本。根基不牢,新枝就长不出来。即使地面被打破,它也不会长得更高或更强。第二,要有明确的方向。方向错了。不是创新,而是保守、复古,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我们必须拨开迷雾,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归根结底,这个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第三,要有宽松的环境。我们要允许摩擦性的事物存在和发展,不能把新生事物视为野兽,要鼓励不同思想和文化的自由交流。第四,要有勇气和意志。新文化取代旧文化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必然会遇到斗争。这与政治家的勇气和有识之士的顽强奋斗是分不开的。归根到底,需要全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文化不能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只要新文化坚持下去,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很多相似之处。现代化的实现是以传统文化内涵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方面,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原有文化基础,学习借鉴国外某些优秀思想,充实自己的文化。文化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化内涵。我国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现代化的实现是以传统文化内涵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方面,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在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上,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完善和发展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传统文化将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出现,让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道路。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征文2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化。五千年来,中国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这个国家人民素质的高低。
中国新文学发展了近一百年,作家很难突破传统。更无情的现实是,由于休闲娱乐方式的多种多样,人们对传统的小说、诗歌极度疏远,文学面临孤独、孤独甚至生存的困境。
先锋诗人吴庆用极为白话的语气写下的诗,听上去像是自言自语或谈论日常生活,被称为“无稽诗”。许多著名诗人都受到了沉重打击。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啊!这是否意味着有了现代娱乐,传统文学就不再需要了?
中国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追问。他的散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高峰。你看,余秋雨先生对散文的要求这么高。他始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我们怎能爱上现代娱乐而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学。
现实与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随着历史的进程和世界事务的变化,我们的母语也面临着被冷落的趋势。
博大精深的汉语是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却因娱乐休闲方式的普及而面临尴尬。语法习惯很粗糙,一旦开始写作就忘记单词是很常见的。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灵魂的家园。我们要在坚持中进步,在进步中迎接挑战,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让我们的语言文化不断弘扬。
在此,我真诚地呼吁:请不要一味追求娱乐。在追求娱乐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审视文化。朋友们,让我们把娱乐与文化结合起来,在娱乐中探索文化,在文化中欣赏娱乐。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征文3
在人类发展史上,四大文明长河从遥远的过去向我们奔涌而来。三道水痕已渐渐淡去或干涸,只剩下一条水河仍在旋转,流向更远的未来。然而,作为这条河流的传人,我们是否还坚守着她那条叫做“文化”的河流,我们是否还保持着“龙的传人”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义务、也有能力传承我们的文化。吴国桢,民国著名政治人物,晚年在美国完成了《中国文化》一书。虽然那时他已经过了青春活力的年纪,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但他的心在中国,仍然有拯救中国的愿望。对传统文化的信仰,才使得这部通俗易懂、科学深刻的巨著得以写出。可见,无论你的年龄、地位如何,无论你的家庭出身、身在何处,只要有一颗热爱文化的心,就可以传承甚至发展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这个文明的领土不受任何污染,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和国家的努力。韩国是申请世界遗产的主要国家之一。 2005年,我国端午节申遗落败;后来,他们提交了“风水”申请;现在,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火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披着别国的外衣,成为别国的遗产。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回首往事时,只会看到一段换了名字的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其千年历史的结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人民就无法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各种名称,或者是那些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专有名词;也是四大发明的伟大,各种节日的丰富,以及四大文明古国无与伦比的美丽。骄傲!这些文化构成了我们辉煌的历史,也创造了我们辉煌的现在。我们也应该心怀感恩,坚守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对这一传承的文化感到无尽的自豪和自豪!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论文4
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孕育着多种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也许工匠们的传统工艺让你惊叹不已。也许古村落的三坊七巷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独特的民间艺术让你惊叹不已……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文化却正在悄然消失,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让我们珍贵的文化消失。
方言,不同的方言几乎存在于每个不同的地方。有研究人员说: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它们承载着一个地方从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情怀,几乎保留了一个地方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和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 。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在我们身边逐渐消失。语言的消亡速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快。报告显示,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得无影无踪。
方言曾经是每个人,或者说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但现在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属领域。必须承认,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在维持社会协调运转、增进沟通理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普通话力量日益增强的另一面是方言的逐渐消失。这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
汪涵曾说过:“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更方便,而方言可以让你不忘初心。普通话可以让你沟通得极其顺畅,而方言可以让你感觉无限。” “我们要努力保护和拯救正在消失的方言,培养方言保护意识。在不影响社会交往的情况下,社会和公众应该营造更多的方言氛围,让人们受到更多方言的影响。”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保护。不要让我们宝贵的文化消失!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和保护文化印记,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征文5
社会发展越来越好,中国的经济、文化也迅速发展。但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大众总是会被一些事情所困惑、不知所措,但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精神需求也随之增加。当于丹在《论语》讲座中讲述她对《论语》的体会时,我们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我们感受得真切。
这个事件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是我们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对有保障的经济生活,对高端精神文化的追求。这就需要于丹这样的人为我们打开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
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关键是,我们不再简单地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的组织文明,而是赋予了它重要的内涵,包括传统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如何吸收百年精华并与外来优秀文明相结合。这是全国人民的共识。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思想是几千年来的精神传统。真、善、美、热爱自然、社会和谐融为一体,是最宝贵的精神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美德,吸收精华,对我们的精神妆容有很大帮助。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和时代的考验,而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写下来的都是经典,有原则性,对现在也有意义。我们选择坚持和扬弃,加强对当下社会的关怀。
中国人需要传统文化来重构他们的精神文化。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还要吸收国外优秀的精神文明。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中的古典文学内容只是死记硬背,是陶冶人的情操、美好情感的部分。已被忽略。这些东西如果能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们,现代人的心灵会健康很多。
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是不断寻找传统文化优秀思想资源的过程。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论文6
2003年,中国著名的皮影戏被印尼申请为国家文化遗产。 2004年,流行于内蒙古的马头曲儿被蒙古国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韩国成功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民俗被掠夺的消息传遍全国,中国人民一片哗然。有的责骂,有的鄙视,大多数人都感到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西化。许多人信仰天主教,对圣诞节充满热情。然而,在崇尚外国节日的同时,他们似乎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
许多中学生能熟练地读写英语,但看不懂文言文;他们视牛顿、培根为神,而视老庄、孔子为过客;他们对西方很了解,但对他们的祖先却一无所知。仔细想想,还有哪些传统文化正濒临失传呢?
“我们不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毁灭,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毁掉了自己的根本文化,那就是满目疮痍,永远无法恢复。”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我们一定要读“明月几时来,把酒问青天”,体会古人在诗词中留给我们的意境之美;我们要多听《贵妃醉酒》,从传统戏曲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风采;我们要过清明节,过午节……,我们在节日里致敬我们民族的节日文化习俗,并将其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习儒家经典、道家理论,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可以培养我们中国学生的“中国心”。
如今,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民俗文化保护政策: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法定节假日。央视“百家论坛”还推出了刘心武的《破译红楼梦》、易中天的《三国志》、于丹的《论语》和《庄子》、钱文仲的《三字经》等。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解读远古。既保持了原著精髓,又有创新的文学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从而激发了中国人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等传统文化的热情。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从每个人做起。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与家人团聚,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读孔子、学老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大家学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征文7
当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导致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汇和融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庆祝各种外国节日。这逐渐导致中国的传统节日被忽视。今天,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如果现在的中国人和未来的中国人不能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蔑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性格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被西化。中秋表达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表现了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亲人对死者的哀思;而新年则体现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朴素渴望。这些节日背后的意义是任何外国节日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重视。清明节、端午节由无假期改为休息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人们的了解和关注。
在这个受外来文化强烈影响的21世纪,我们对万圣节的西方南瓜太过关注;情人节送玫瑰花;还有圣诞节时的白胡子老人。因此,我们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节的艾草,中秋节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这是本土文化的丧失。没有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失去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信仰,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当今社会,我们还是要懂得不崇拜外来事物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点往往不适合历史悠久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一样;刀叉不能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言语不能改变中国人的机智,外国的节日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和凝聚而形成的,是后人总结和实践的。从各种节日习俗中,后人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片。当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到重视时,节日的文化内涵就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美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要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推广,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ongzy.com/html/tiyuwenda/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