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雨
四。
那些年,兴宁篮球运动的迅速发展,与军队驻防、国家、省企的驻防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球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战术和全新的篮球理念,也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和竞争力。
县与县之间的比赛每隔几年才举行一次。县队、驻防部队、企业之间的比赛每年可举行多次,一般在5月1日和10月1日。元旦、春节期间举行友谊赛。 20世纪60年代至1970年代初,县队与空军3731部队、陆军106部队较量,互有胜负。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军队更加重视体育运动,加大了对篮球运动的投入。陆军106部队从广州军区调来一名篮球教练指导队伍训练,空军3731部队聘请了四王站四十九工兵处的“大张”担任篮球教练。同时,加强队员选拔和训练,两军队伍实力更上一个台阶。此后,县队就再也没有战胜过两军队,但孔三十五师却从来没有战胜过县队。 。在与军篮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篮球技术和战术。同时,我也对队伍进行了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实战经验。
3731队与106队的球赛是“灯光体育场”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场比赛。队员们无论是身材、技术、战术还是协调性都非常出色。两队实力不相上下,胜负就是几分之差。激动人心的场面常常引来观众的欢呼声和雷鸣般的掌声。比赛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兴宁篮球运动的发展。
驻兴的企业主要是国家49工程处队和四王站矿务局队。 49工办男篮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强队。虽然在我看过的比赛中从未击败过兴宁队,但其技战术和个人技术仍然可圈可点。尤其是球队的头号球员,身高超过1.8米的“大张”,原本是北京青年男篮的主力。他中远距离投篮准确,技术自然,意识出色。他是一名全面的篮球运动员。工作之余,他还被空军3731部队聘为篮球教练,可见他的篮球技术有多么扎实。球队还有一名上唇留着小胡子的控球后卫(孩子们称他为“胡子谷”)。他也是一位篮球技术比较全面的球员。他身高不超过1.80米,但无论带球还是有着非凡的勇气。 、传球,或者射门,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运球和从后面传球是很常见的。甚至有人见过他背后射击的绝技。他每次上场都会使出一些花样,常常赢得观众的赞赏。后来,他随四十九工程处调回河南平顶山后,人们时常提起他,可见他的受欢迎程度。四十九工程处篮球队对阵县队。虽然双双以失败告终,但兴宁队也从中受益匪浅。
四王站矿务局篮球队是一支后来崛起的实力球队。 49工兵处何时还在,不得而知。四十九工兵处撤走后,突然崛起。这支球队从潮汕地区各县特别是普宁县招募了一批会打篮球的男女青年,充实到篮球队中。经过密集训练,球队实力暴涨。他的男篮,除了梅县地区的兴宁、梅县等几支强队外,都不是他的对手。女队里都是好手,兴宁女篮就被她们击败了。四王站矿务局队的崛起,也为篮球运动的繁荣添砖加瓦。
一中1975、1974级部分女篮球运动员合影,前排(从左至右)陈福群、宋雷波,中排何元芬、王晓玲(王令)、邱瑞宝、后排姜美兰和黄小玲
五。
可以说,整个20世纪70年代,篮球是兴宁最盛行的时代。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篮球比赛。那时候没有奖金,只有一些补贴;没有奖牌(金、银、铜)或奖杯,只有横幅和领导的表扬;没有锦标赛或各种“杯赛”,只有友谊赛、邀请赛或联赛。但篮球运动员们,怀着对篮球的热爱,全身心投入到篮球事业中,无怨无悔。正是因为有一群默默的篮球耕耘者,兴宁篮球才成为继足球之后最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厂矿企业系统最强的球队无疑是电机厂男篮。在昆良书记的支持下,老将王兆将秦飞升、少将(李王生)、广丁(刘友勤)、杆子(蔡金标)、老任、大头骨兄弟(任焕林、任森林)等篮球运动员、霍远、常林将厂篮球队组织、训练成一支独具特色的强队,称霸兴宁篮球界十余年。这种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变化。厂矿千方百计寻求政策支持。在招收新工人时,他们选了一批会打篮球的年轻人加入到队伍中,这不仅给生产增添了新鲜血液。 ,增强了篮球队的实力,可谓一石二鸟。化工厂、通用厂、农机厂、氮肥厂、食品厂等企业队伍实力大幅增强。一时间,篮球界风起云涌。没有哪支球队能够主宰比赛,多强竞争已经形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球阀厂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半学习半训练的新篮球运动员。他们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了篮球界毫无疑问的统治者。多国争霸的局面结束了。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供电局到处寻找篮球人才。在王钊和朱启聪的指导和培养下,球队的实力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击败了球阀厂队,成为篮球界新的霸主。
在众多的邀请赛或者友谊赛中,我比较关注的是中学生和青少年篮球比赛。参赛队伍有我的母校、同学、小学生和许多同龄人。学校的篮球水平是一中、兴民中学中最强的。通常获胜者要么是一中队,要么是兴民中学队。县中学生队和县青年队基本都是由两校的优秀球员组成。两校篮球队夺冠也是情理之中。然而,一切都有其自身的后果。
在灯火通明的体育场里看足球比赛大多是令人愉快的,但也有感到困惑的时候。记得那是1973年的暑假,我刚从镇二附小毕业,即将被分配到一中读高中(当时高中采用的是分配办法),当年的中学男子篮球决赛在一中和镇中学之间进行。决赛当晚,我坐在灯火通明的体育场顶上,俯瞰着体育场,心里有些不安。镇中学昨天是我的师兄,队里还有我的好朋友郑春月。刚从二小附中毕业的同学兼好友吴小龙也被临时选入镇中学队;而一中今天就是我的母校,我也在队里。儿时的朋友张明东、王鑫,还有我的熟人李丕清、刘志强等,正当我焦躁不安时,比赛已经开始了。上半场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双方势均力敌,很难取得优势。下半场,镇中学队一改上半场保守的打法,突然展现了实力。费古(罗远,后名罗成)、林培祥、吴小龙、郑春月、张伟春等主力配合默契,四处出击,频频获胜,连胜。第一中队奋战,很快就溃败了。镇中学代表队首次获得第一名。几位主力未能参赛或许是第一中队失败的原因,但观众不会关注原因,只会记住结果。
事实上,还有更多惊喜。看来,1974年9月、10月,一中队预赛多次获胜后,只需击败龙田中学,就能在“光明体育场”与兴民中学争夺一二。第一中队由1975级和1976级篮球运动员组成。我和1975级的宋志明、白广军、张祝华等同学被选拔出来,与1976级的几位学弟学妹组成中队,参加了比赛。不料他们却遭遇不幸,莫名其妙的输给了龙天中学队。他骑着自行车兴奋地奔走,低着头垂头丧气地回来。抱怨我们不在家,他们在等上班;抱怨我们的人员不统一;抱怨场地泥泞,鞋子湿滑;抱怨……所有的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人们只记得一个中队输掉了球赛。
镇中学夺得1973年中学生篮球冠军后合影(从左至右)前排:罗凤剑、邓小川,中排:曾金贵(右)及相关老师,后排:林培祥、郑春月、张伟春、罗媛、吴小龙、陈伟群、梁生。
在篮球运动在厂矿、企业、学校等行业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农民和“知青”的篮球运动却从未寂寞。他们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开展活动。
1975年9月,我一报名上山下乡入队,随奶奶落户务农,就被调坊公社召集去参加农民运动会的篮球比赛。经过十多天的训练,我和同组的复兴、宁中、城城三个公社打了一场比赛。我赢了一场,输了两场,没有小组出线。一个月后,农民运动会篮球冠亚军决赛在灯光体育场举行(记不清是哪支球队了)。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厂矿冠亚军决赛。农民运动员的技战术虽然比厂矿企业队运动员略逊一筹,但他们体格健壮,体力充沛,稍加训练就能出人头地。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许多优秀的企业篮球运动员都是来自农民的好球员。
首届“知青”运动会男子篮球冠军合水农场队合影
“知青”篮球活动也不甘示弱。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对球场进行简单改造,组建队伍,进行训练。 1976年9月10日,兴宁县首届“知青”运动会盛大举行。在运动会的重头戏——篮球比赛中,合水农场“知青”男女篮球队通过了各项考验,分别晋级决赛。来认识一下同样晋级决赛的铁山掌“知青”男女篮球队。 “灯光体育场”决赛中,合水农场“知青”男女队原中学篮球队员登场。男队:李东、徐明芳、张章华、魏海涛、陈绍光、任兴林、吴晓龙、王建光等女队:周莉、赖碧玉、王爱珍、宋雷波、刘美珍、李初霞、三军奋力拼搏,没有给对手还手的机会。他们分别击败了铁山张“知青”男、女篮球队,双双获得了首届和上届“知青”运动会的冠军。这份荣誉是非常珍贵的。
合水农场“知青”篮球队参加全县职工篮球赛,获得男篮、女篮第一名。
合水农场“知青”男女篮球队是所有“知青”篮球队中实力最强的。在特殊的时代,他们“知青”的特殊身份在篮球比赛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时代表合水农场“知青”队参加县里举办的“知青运动会”的篮球比赛;有时代表合水农场职工队参加县职工篮球赛。有时,他们代表县农民队,参加梅县地区举办的“知青运动会”。 “农民运动会”篮球比赛,有时……“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这在那个时代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多重身份和骄人业绩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半学半训篮球班助理教练宋雷波(中)与部分学员合影
六。
如前所述,兴宁篮球当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全民的参与。此外,兴宁还具备其他县所不具备的条件。一是兴宁警备队为培养篮球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兴宁驻扎的军队很多,而且队伍也比较庞大。当部队在战士中大力开展篮球等体育运动时,也极大地刺激和影响了部队子弟兵。他们互相影响,一起生活,一起打篮球。军人子弟大多来自北方,身高通常比南方人稍高一些。他们有一定的篮球技术和身高优势。经过一些训练,他们就可以变得具有可塑性。二是举办体能训练班和半学半训篮球班,为兴宁篮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初,兴宁市体委从各中学选拔有一定身高、有一定篮球技术基础的学生,每周进行数次课后训练。 1973年、1974年以后,在兴宁一中举办半日制篮球、足球训练班,重点对对篮球感兴趣、有发展潜力的男女青少年进行学习、培养和统一管理。白天,学生们学习基础文化课程,下午下半场进行篮球训练活动。
正是因为以上两项,有力地促进了兴宁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篮球人才的大量涌现,为国家、省、军队等上级输送了一批批篮球人才。级别单位。纪兆光入选国家男篮并担任副队长,成为著名投手;姜晓明入选广东省男篮;刘健(童鞋称他为“五道姑”)加入广州军区队;梁美珍(女)加加入广东省军区队;栾曙光被某部门选为全职打球;李宁、李东、尚志敏、于路明、林培祥、郭慧祥、朱慧生、罗小秋等入选自治区青少年或中学男篮。周莉、宋雷波、于艳竹、王爱珍、石立青、彭安娜、李初夏、罗小平、罗小珍等也先后入选地区青少年或中学女篮。兴宁篮球运动员占全区青少年、初中男女队的一半。可以说,兴宁篮球界人才济济,后继者众多。
兴宁是粤东山区县。体育场地简陋,设施破旧,但群众篮球活动却蓬勃发展。高层团队的来访也时有发生。比如博罗县队、龙川县队以及一些大型国企都与县队进行了沟通。莱兴水平最高的球员非省男篮、女篮莫属。好像是1971年或1972年,省男女篮球队来兴宁“灯光体育场”表演。她们分别与县男篮、女篮进行比赛,省女篮也与警备长组成临时篮球队进行表演。身材、技战术上的悬殊,巨大的比分差距,引发了观众的阵阵笑声。人们并没有过多关注比分,但是身高2.06米的男篮中锋却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据说,当时省篮球队在海南省某地(仍属广东省管辖)训练时,人群中,有一个人脱颖而出。起初,他以为自己站在凳子上。随后,他看到这个人不断地移动,好奇的教练走过去一看。查明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是个“长人”,立刻就被招入麾下,成为了省篮球运动员。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故事很简单,但长年生活在山区县城的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高大的男人。他们很惊讶,他成为晚饭后的热门话题。
“灯光球场”是篮球专用场地,但有时也会举办其他活动。通常在正式篮球比赛之前,业余运动训练班的足球运动员或篮球运动员都会进行一场热身赛。它还播放过《我们脚下的世界》(1974年足球世界杯)等电影。白天这里也是体操课的训练场。特别是聘请曾学民裁缝店师傅肖道奇担任体操教练后,兴宁体操发展迅速。每当有篮球比赛时,体操班的学生都会先进行热身表演。在大姐紫娟(老二鞋)的带领下,小队员们将按部就班地进行表演。有时他们会像企鹅一样倒着走,从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有时他们在简易的跳台上跳来跳去;有时他们像小鹿一样在人行道上快乐地跳跃。他或她的精彩表演常常受到观众的持续好评。可以说,“轻型体育场”的作用得到了最大化。
1975年底,上山下乡后,我就很少去“灯光体育场”看球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在外地学习、工作、生活后,再也没有去过“灯光体育场”看球。但“灯光体育场”的欢乐场景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前段时间回来游玩,又参观了灯光球场,感觉很亲切。只不过正门被改造成商场,侧门被铁门锁着。从铁门旁边悬挂的牌子上我们知道,灯火通明的体育场已经变成了青少年篮球队的训练场。透过铁门的缝隙,我们可以看到地板被漆成了蓝色和橙色,篮球架也换成了新的样式,但其余的可以用破旧来形容。用于照明的六盏灯杆全部被拔掉,“灯庭”不再有灯光。
站在“灯光体育场”的台阶上,眺望体育场的每一个角落。生锈的铁门、破旧的台阶、庭院边缘的缝隙里长满的杂草,让我的心里突然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失望感。曾经勇敢、技术精湛的篮球运动员们纷纷步入老年。以往在球场上打球的生动场景不再出现。那个给孩子们带来无限快乐的“灯光法庭”只能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2018年8月(初稿)
2020年11月修订
图片及文字提供:校友会(春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ongzy.com/html/tiyuwenda/7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