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我们的邻国,越南自古以来就与我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儒家思想也渗透到越南社会,对越南社会生活、思想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在秦始皇统一前后开始进入越南,对越南的影响已接近两千多年。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越南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和社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越南封建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
儒家大一统、忠君思想以及爱国主义、社群主义等思想,对培育越南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维护越南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发挥了积极作用。越南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依然高度重视儒家思想传统、道德和人文价值观。
软实力
文化认同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条件,同质文化有利于国际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约瑟夫·奈提出了著名的“软实力理论”。他认为,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被称为其硬实力,那么其文化影响力就是其最重要的软实力。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对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越大,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就越强。
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近30年来中国向越南出口的文化产品较多,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相对较少。两国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
越南的儒教
从秦汉时期到10世纪越南独立之前,越南都是被动吸收儒家思想;
10世纪越南独立后,积极吸收儒家思想;
11世纪以后,越南采取了理性的、政治的吸收;
从12世纪到16世纪,儒教成为越南的主导意识形态,并被视为国教。孔子被尊为神。孔庙虽然在越南也被称为孔庙,但它已成为皇帝专门设计的庄严神圣的场所和“儒”活动的场所;
14世纪以后,越南黎朝尊儒、限佛,将儒教定为“国教”,确立其为治国正统学说。儒教逐渐被视为与佛教同一宗教;
从18世纪初开始,越南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到188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越南仍与中国保持“藩属关系”,中国儒家思想继续影响越南封建王朝;
19世纪初,在越南社会近代转型过程中,儒学再次盛行,涌现出一批经史、文学经典。如《越史综合指南》、《大南实录》、《大南列传》、《嘉定同治》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迎来现代化进程。西方思想文化猛烈冲击越南传统文化。越南儒教也不断衰落,不再具有“国教”地位。但越南人民仍习惯将儒学称为“儒教”,孔庙及其祭祀活动得以保留
胡志明时期,他崇拜孔子,对儒学采取一贯的态度:
1、彻底批判整个直接为封建统治者利益服务的思想体系。
2、吸收儒家思想中具有远见智慧的东西。
3、儒家中尚存生命力的东西将被继承和发展。
虽然如今儒家文化在越南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儒家文化对越南几千年的影响依然铭刻在越南人民的脑海中。一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已内化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至今,并作为文化因素长期影响着越南社会的各个方面。
曹云华(2015)对中越文化交流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47.6%的民众认为中越文化、生活方式相似度“非常高”,16.2%的越南民众选择“非常高”。可见,大多数越南民众认为两国有共同点。文化和相似的生活方式。这也说明儒家文化作为隐性文化因素仍然存在于越南社会。
调查还显示,41.9%的越南人表示最喜欢中国影视和音乐产品,仅次于美国影视和音乐产品(48.6%)。越南人民非常喜爱由我国四大经典改编而成的电视剧。这四部经典电视剧已在越南各地电视台多次重播。此外,在我国拍摄的《还珠格格》等宫廷剧、《康熙王朝》等历史剧也很受越南民众喜爱,甚至还被翻拍。
越南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儒家文化在当地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根基。越南人称汉字为儒字,平时用越南语交流,但在举行祭祀、祈祷等活动时,则用汉字书写祝福。许多越南人信奉儒家思想,称其为“儒家”或“善教”。他们相信,通过学习和尊重儒家思想,人会变得更好。
长期以来,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仁者爱人、忠恕、谦让、令长幼、尊师尊长、尊老爱幼等已成为越南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
越南人说话轻声细语,性格温和。很少看到他们有暴力或粗俗的行为。与他人交谈时,称呼对方时,切勿称他们为“您”。而是根据资历、地位、年龄、性别、情感距离等,称呼他们为“先生”、“老师”、“叔叔”、“叔叔”。 “阿姨”、“哥哥”、“姐姐”、“哥哥”、“姐姐”等,这种在社交中独特的称呼方式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和气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越南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许多变化。政府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大力提倡振兴民族精神,发展民族文化,客观全面地评价儒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出现了与中国类似的“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在越南也兴起了,古老的儒家思想(儒学)又回到了越南人民的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
[1]曹云华.远亲近邻——中美日印在东南亚的软实力[M].人民出版社,2015。
[2] 梁志明.论越南儒学的起源、特点及其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汉字与中国文化讨论群(添加备注:加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ongzy.com/html/tiyuwenda/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