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这些年,滨海曾经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曾几何时,浩瀚、荒凉,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滨海的代名词……
中心城区的一角。
时光荏苒,转眼间,如今的滨海海滨梦已是深蓝色,海气浓浓。渤海莱州湾波光粼粼的波光倒映着这片沸腾的热土,机器轰鸣,塔吊飞扬,车水马龙。现代现代化的工厂,日新月异的新城市,走向世界的港口,优美的生态环境,书香喧嚣的大学校园,安居乐业的人们,一幅美丽的蓝色画卷在海风中缓缓展开……
在开发潍北的过程中,历届潍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伟大成就。无数滨海人用自己的毅力和意志,创造了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把沉寂了千年的大片盐碱地变成了开发建设的热土。
1995年8月15日,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 2005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命名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 2010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条多彩的时间轴上,“1995”、“2010”、“2020”,这些数字成为滨海区前进的重要坐标,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翻天覆地的发展历史。十年来,滨海区GDP增长2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增长176%,公共财政预算增长390%。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海洋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我们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完整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来,山东省加强统筹联动,深化改革创新,海洋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向海洋求空间、求资源、求效益、求安全是大势所趋。” 4月8日,潍坊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进一步为潍坊“深蓝”滨海梦指明了航向。
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潍坊港,装卸繁忙。
“滨海区正在全力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强区和美丽生态滨海新城,争当全市改革创新排头兵、开放发展排头兵!”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滨海区党工委书记范福生说。潍坊滨海区将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力争到202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0亿元、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亿元。 5年打造“新滨海”,共同创造美好未来。未来!
未来的滨海必将成为特色发展的工业强区;未来的滨海必将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热点;未来的滨海必将成为宜居、宜养、宜游的养生名城。 ;未来的滨海,必将是一个怀旧的田园世外桃源;未来的滨海必将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
转向大海,打开世界之门
1990年,潍坊港务局在潍坊港购买了第一艘现代化货轮“元飞”号。不过,3700吨级的“远飞”号当时无法进入潍坊港靠泊。
20多年来,潍坊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 1996年,潍坊港正式开工建设,拉开了现代化亿吨级港口建设的序幕; 1998年,潍坊港正式通航; 2009年,潍坊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2011年,潍坊港获准开通对台直航; 2019年,潍坊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486万吨。经过多年发展,潍坊港已从单一的散货集散拓展到集装箱、液化品、客货滚装、仓储中转、综合物流、临港产业等综合服务业。目前,潍坊港中港区拥有生产性泊位2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0个。 3.5万吨级航道通航,5万吨级航道正在加速通航。鲁辽交通走廊和“英满欧”海铁联运,带动山东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潍坊滨海区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依托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积极融入山东自贸区试点建设,全面申报潍坊滨海片区山东自贸区积极融入全省港口发展格局,统筹推进3.5万吨级航道疏浚、5万吨级通航加快建设建设道河港泊位,加快实施中粮商贸潍坊港粮食物流、宝能(潍坊)智慧城市供应链等重点项目,延伸临港加工制造、临港贸易、临港物流产业链,培育形成构建现代港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服务贸易港口。荣武、潍坊等高速公路及多条国省道穿境而过。益阳、德大、黄大、大雷龙、疏港等多条铁路在此交汇。依托港口、铁路和潍坊机场北搬迁等,打造海、陆、空一体化的物流交通枢纽,打通经济发展的“经脉”。
走向深蓝,构建海洋产业体系
“盐师”苏沙曾在潍坊滨海煮海成盐,“盐神”管仲也曾在这里发展渔业和盐业。潍坊滨海海盐产能占全国1/5,合成碱、溴化阻燃剂等20多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经过多年发展,滨海区已从过去单一的海洋化工产业,构建起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成为支柱产业,滨海旅游、港口物流、职业教育等新兴产业随之崛起。潍柴、宏润、新和成、国邦等一批龙头企业挺身而出,不断发展壮大,“雁阵”产业集群加速培育;鼎诚新材、吉凯装备、天威膜材、祥威等一批“隐形冠军”、“瞪羚企业”蓄势待发;中海油、中化集团、中车交通、中粮商贸、中棉等一批“民族品牌”项目相继落地,迅速掀起产业发展新高潮。 “滨海区持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优势特色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快速提升。”潍坊滨海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经济发展局局长董光明说。
潍柴滨海工业园工厂一角。
立足海洋特点,发展海洋产业。 2008年9月,潍柴重机项目开工建设。多年来,潍柴不断扩大在滨海的投资。潍柴滨海工业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潍柴重机、铸件、中速柴油机等多个项目。潍柴动力制造基地项目加快推进,着力打造全系列船舶动力制造基地。浙江新和成入驻开发区十多年来,先后成立了5家公司,投资超过200亿元,打造新和成北方基地。 “到2022年左右,建成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世界一流精细化工产业园,预计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山东新和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经理孟建波说。
2020年,滨海区全面实施主要经济指标两位数增长、提质增效“双招双引”、扩大对外开放“三率”等“十大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2月份以来,总投资431亿元的1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96亿元的15个项目网上签约,总投资4.63亿元的6个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已签署。 “双招、双吸引”和项目建设全面加快。
未来,滨海将依托滨海化学工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科技创新园、临港产业园四大产业功能区和商住区三大城市功能区,海洋科技大学园、旅游度假区加快向产业园转型。打造强大、高效、特色的平台载体,打造特色发展的产业强区,“高端、智能、生态、集群”将成为新的品牌名片。国内顶尖研发机构将在这里绽放,更多国家级人才将来到这里。滨海新区将建成环渤海湾创新活力迸发的隆起区。
产城融合打造高品质滨海新城
高40米,宽56米,重270吨。其形似展翅翱翔的翅膀,威势如天空中的巨浪。
作为滨海区的标志性建筑,“蓝色畅想”雕塑于2011年建成。
同年,毕冠华踏上了滨海中心城的土地。 “当时,工地上的临时指挥部只有两排简陋的砖房,冬天没有暖气,在办公室打字必须戴手套。” 32岁的毕冠华笑着说,“虽然当时工作条件艰苦,但官兵们自主创业,我们的服务热情丝毫没有减退。”
困难和磨难会给你带来成功。
已建成未来大厦、金融中心、豫园大厦、潍坊天利学校、新和城镇、汇景湾、御花园等项目。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成荫的树木引人注目。昔日的盐碱荒地,如今已成为商务办公、金融、商业、文化、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中心城湖光山舍社区销售经理宋玉蕾表示,“近两年来中心城工作、学习、生活的人数急剧增加,住房需求非常旺盛,甚至吸引了一些马来西亚农民工买房居住。”
是一个宜居、工作、生活的好地方。
滨海区按照建设高品质城市的标准,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态,加快发展“首店经济”,繁荣城市经济。 “夜间经济”,改善教育、医疗、水、电、暖。 、数字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落实免费教育、免费农村数字电视等惠民政策,打造设施齐全、服务便捷、特色鲜明的高品质滨海城市生活区。
2011年7月25日,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揭牌; 2013年9月1日,潍坊职业学院滨海校区正式启用。如今,两校已分别投资10亿元和11亿元启动二期建设。建成后,潍坊职业学院五个专业的8000名师生将搬迁至滨海。山东海洋大学科技园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是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拥有15所高等院校,在校师生8万人。
未来,滨海将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热点。引进更多学校项目,建设更美丽校园。大学园将成为引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高地。以山东海洋科技大学(筹)为重点,加快潍坊职业学院二期、山东海事大学北校区、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新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国际足球学校,积极推动项目签约吸引高校加快项目落地山东海洋科技大学“两馆一中心”项目建设,确保山东海洋科技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实现“办好一所大学,振兴一座城市”。
改变世界,创造美丽生态家园
“春冬白,夏水多,旱时收蝈蝈,水涝时收蟾蜍。”这是昔日沿海光秃秃的盐碱地的真实写照。有这样一个故事:村里的一个孩子终于从树上抓到了一只蝉,不小心,蝉又飞走了。孩子哭得很大声。老人安慰她说别哭,它会回来的。果然,蝉飞了一圈又回来了——因为方圆数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只有一两棵树。
时间在流逝,变化也在发生。
白浪河生态示范区。
如今的沿海地区是江海交汇处,树木茂盛,三季花开,四季常青。一路风景都是“画出来的”,风景如画。白浪河口生态示范带项目已成为贯穿南北的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轴。白浪河碧波荡漾,白帆点缀,岸边绿草如茵,花草树木。
沿海地区通过白浪河生态示范区、滨海防护林、三年绿化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加强滨海湿地、近海海域、海岸线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滨海保护”。盐碱地绿化示范”。 ,成功培育培育出鲁台盐杨、潍坊滨海盐松、环海盐柳等新品种,并积极推进耐盐碱苗木规模化、工厂化种植。拥有湿地8.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15.1%,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5.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滨海区正在按照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6:4的比例实施生态综合建设规划,全力加快“十纵十横”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统筹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密河、郁河等地区防潮除险加固和新建水利工程,重点推进城市核心区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实现城市“大绿化”。整个区,打造区域“大水面”,打造整个“大公园”。一座美丽生态的滨海新城正在渤海莱州湾之滨雄伟崛起。 。
不难想象,未来的滨海将是一个怀旧的田园世外桃源。
世界最大无轴摩天轮“渤海之眼”
打磨面向大海的文旅品牌
蔚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白色的风帆……这是沿海地区的真实写照,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随着海岸防护堤工程的竣工和欢乐海沙滩的建设,“近海不见海”已成为历史,使潍坊人民亲近大海、亲水的夙愿成为现实。
“春天放彩风筝,秋天冲浪,夏天玩海,冬天泡泉。”滨海区联结“海”、“河”、“湖”、“盐”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磨文化旅游品牌,滨海正在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横跨白浪河的“渤海之眼”摩天轮高145米。它拥有三个世界:世界最高无轴摩天轮、世界首个编织网格摩天轮、世界首个无轴轮桥一体摩天轮。一是游客众多,成为网红打卡地。 86岁的老党员单吉禄第一次乘坐145米的摩天轮车俯瞰家乡。 “海边变化太大了,我感到很幸福。”
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
文化和旅游搭台,产业发挥作用。 2019年4月20日,来自美国、法国、新西兰等65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队齐聚滨海,参加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博览会。 3200平方米的“可持续岁月”年画风筝、960平方米的国旗风筝、巨型航母风筝为风筝节增添了不少趣味,吸引了足够的关注。近年来,滨海区成功举办了世界风筝冲浪锦标赛、全国帆船锦标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国际马术文化节、草莓音乐节等重大赛事,打造了独具滨海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2019年,滨海区接待游客437万人次,同比增长23.5%。
展望未来,一座宜居、宜养、宜游的健康养生名城就在眼前。滨海将依托现有旅游资源,积极引进健康健身、文化体验、主题娱乐、商务会展等高端旅游产业,借助国际节庆活动的品牌优势,突出游艇码头、生态渔村、房车露营地。建设将使滨海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成为亲近自然、休养身心、流连忘返、享受生活的疗养胜地。
拼搏奉献塑造滨海精神
事业成败关键在于人。潍坊滨海加快了从拦海、改造洼地、碱处理、建设港口到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责任。在这广阔的舞台上燃烧自己,发光发热!
谁能忘记,滨海人民抵御风沙、严寒迎接酷暑,住进木屋、帐篷,从无到有谱写了创业者的战歌;谁能忘记,滨海干部职工克服恶劣天气和风暴潮,日夜奋战,创下了沿海防护堤每天最快推进300米的记录。海岸防护堤仅用了195天就实现了主要目标。提合隆创造了全国海岸防护堤建设奇迹;谁能忘记,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人,靠着服务,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一天用了三四天。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投产,创造“沿海速度”;谁能忘记,2019年,台风“利奇马”过境,米河泛滥,风暴潮兴起,广大干部群众奔赴一线保卫、筑坝堵决口。他们在雨夜帮助数万人撤离,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谁能忘记COVID-19疫情爆发时的情景?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各司其职,为赢得滨海区疫情零输入而持续奋斗。零传播、零发生的结果;谁能忘记,硬核服务推动企业复工复产,155名“企驻服务员”下沉一线,出击前线,为中碳能源解决货物紧急发运问题,赢得国际信誉和订单……在沿海开发建设的浪潮中,他们用汗水为锤,奋力敲击时代的心。
“新时代、新动能、新滨海。我们将以重塑开发区体制机制为契机,努力推动滨海在国家级开发区中走在前列,在全省沿海经济发展中引领示范,发挥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引领潍坊北部沿海加速崛起。”潍坊滨海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恒道说。
抓住每一天,不辜负你的时间。滨海人继续弘扬滨海精神,以“成功不一定是我的”的精神境界和“成功一定是我的”的历史责任,发扬钉钉精神,绘制蓝图到底,五年建成新滨海。
莱州湾潮起潮落,涛声鼓舞,风大潮大,扬帆破浪;盐碱滩改变世界,大地沸腾,前路漫漫,必须加速。潍坊滨海追寻深蓝梦想,为向海奋斗力量。它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闪亮音符。踩着高质量发展的节拍,潍坊滨海将创造潍坊滨海更加美好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ongzy.com/html/tiyuwenda/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