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巴黎举行的一战结束百年纪念仪式上,一名中国女孩用中文朗读,解开了一支不应该被遗忘的队伍——一战中国劳工队,一段历史那个被忽略了。跨越一个世纪的安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中国女孩背诵顾星清在欧洲当华工的经历片段
《迟来的记忆》
摘自李玉东的《尸体上的舞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工人10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仪式上,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在凯旋门下演奏了这首曲子。那是深如泪水,令人感动。
它们是一段被忽视的历史。
他们是一群被忽视的英雄。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
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欧洲,发生在大国之间,似乎与我们当时还处于弱势的我们无关。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清朝末年,自古属于中国的山东省胶州湾就曾被德国侵略者用船只和大炮强行占领。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东亚的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德军无暇东顾,以“征服者”的身份闯入山东,声称这是“德国在华利益的天然继承者”。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年战争造成约 3000 万军事和平民伤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百多年前,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生活在帝国主义夹缝中的现代中国不得不参战,加入到英法主导的战争之中。当时。加入以俄罗斯为首的“娱乐”阵营,期待未来成为战胜国,以换取与世界各国公平对话的权利。
由于欧洲列强各自的算计和日本政府的阻挠,中国军队没有被允许派往欧洲战场。经过多次研究,当时的中国政府最终一致决定派遣一批非武装人员代替他们成为私营部门的工人,为盟军提供服务。
历史上,他们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工人”。
△中国战地工人赴欧洲前聚集青岛接受培训。图/视觉中国
这些年轻人不怕牺牲,吃苦耐劳。他们为英、法、美、俄等国的军队铺路、挖战壕。他们经常手无寸铁地出现在战场上最危险的地方,极大地改善了盟军人力不足的问题,为战争的成功做出了贡献。最终他获得了胜利,做出了不可复制的贡献。
△一战后期,14万中国工人漂洋过海来到欧洲西线战场,以工人代替士兵。最终,近2万名中国工人因炮火、辛苦劳作和流感而丧生,长眠于欧洲。纪录片《藏龙之忧:一战中的中国工人团》截图
“他们是我的中国工人,
给了我一个重生的机会。 ”
——一位英国陆军军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毒气弹的使用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据统计,交战各方投掷毒气超过45种,直接造成人员伤亡高达100万人。
在一次战斗中,德国人向中国劳教所投掷了大量毒气弹。毒气飘散到空中,导致一名英国军官晕倒在地。毒素侵入了他的身体。刹那间,他精神恍惚,浑身瘫软,倒在了地上。尽管他隐隐约约看到了德军的全面进攻,但他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并清醒过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枚毒气弹爆炸,释放出大量毒气。图/视觉中国
敌军越来越近了。中国劳改营四面八方,增援部队尚未抵达。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许多人纷纷逃命。就连军官本人也已经放弃了求生的欲望。
可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面对日益逼近的敌人,平时在他麾下的华工突然冲了上来。没有人要求他们做任何事情。他们只能像其他人一样逃命。然而,他们却坚定地选择留下来。危急时刻,他们自发来到军官身边,高举铁锨,身体紧紧围成一圈。
△英国坦克兵团军官与中国工人交流(图片由一战坦克车间历史研究会提供)
那一刻,或许连装备精良的德国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平日里总被白人鄙视的中国人,居然在这样的危机中挺身而出,为上级挺身而出。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挡住敌人坚硬的子弹。
当英国援军终于到达时,这名军官逐渐恢复了知觉。但此时,他悲伤地发现,奋力保护他的中国工人已经全部死伤。
△一战中国劳工资料图
“他们是一流的工人,
他也是一位一流的战士。
堪称典范。 ”
——协约国总司令福煦
一天晚上,一列10节车厢的火车突然起火。火势迅速扩大。由于燃烧舱内装有军用炸药,情况从一开始就变得非常危急。为了保住火车,火车司机向周围居民大声呼救。然而,为了避免爆炸,在场所有人都只是盯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尽管火焰吞噬了整列火车,却不敢向前迈出一步。
每个人都很绝望。
皆是无奈。
△纪录片《藏龙之忧:一战中的中国工人团》截图
可就在这时,一道身影突然站了起来。月光下,他二话不说,一头扎进熊熊的火焰中,冒着生命危险,冲向列车衔接处。人们看到他快速转动手腕并扭动身体。在火光的炙烤下,他的额头布满了汗珠。
随后,众人惊讶的发现,燃烧的汽车和尸体已经分开了。
人们这才意识到,在那惊心动魄的时刻,这个人物完全凭一己之力,以非凡的勇气,挽救了一场大灾难。
△纪录片《藏龙之忧:一战中的中国工人团》截图
没有人知道,在这样一个不安静的夜晚,有多少人会因为眼前的一幕而放下自己长久以来的偏见和歧视?有多少人会为这位远道而来的救世主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但令我们自豪的是,在危机面前站出来的不是别人。
他不是一个自以为高贵的欧洲人,也不是一个因接受西方教育而在帝国主义列强眼中逐渐“文明”的人。
△一战中国劳工资料图
他只是一个远道而来的中国人。
黄皮肤黑眼睛的真正中国人。
——一名普通的中国工人……
他们的信仰叫“祖国”。
也许我们会抱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抱怨整个社会。我们可能生活得不够自由,可能经历过某种不公正,也可能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感到不自在。我们可能会迷失或绝望,但这并不是羞辱。
今天我们再也没有碰过那种屈辱。
△令人耻辱的是,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工人的不朽贡献被忽视。作为战胜国,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却被无情拒绝。西方列强实际上决定将山东割让给日本。这种背叛激怒了中国,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图/视觉中国
1918年11月11日,人类历史上的绞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缓缓落下帷幕。战争结果,战场上叛逃的以英、法、俄、美、意为核心的“同盟国集团”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新兴军事强国德意志帝国,在这一天正式上台。向世界宣告臣服。
战争期间,中国在“协约国”的盟友最需要人力的时候,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华工;在总人口只有4000万却是主战场的法国,其15-49岁男性和13-30岁男性的死亡率分别高达惊人的13.3%和33.3%;当法国中尉以下军官只能在战场上生存不超过三个月时——它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丑陋的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1919年,北京街头贴满了标语:永远不要忘记国耻。图/视觉中国
1919年夏天,英国士兵为庆祝战争胜利举办的“同盟会”,邀请了6000名中国工人参加。然而,会场升起的战胜国国旗中,却唯独缺少了中国。旗帜,集体愤怒离开。
中国工人不再只是养家糊口的孤立个体。
他们真正开始理解一个人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间的重要关系。
他们确实有自己的信仰。
——而那个信仰的名字就叫“祖国”。
国耻,个人耻辱。
国家荣耀,个人荣耀。
仿佛一眨眼的工夫,整整百年已经悄然过去。
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更温柔的地方。战争并没有丝毫减弱。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流离失所现象。挨打、挨饿是许多国家仍然面临的噩梦。
我们的生活不会被别人改变。
唯一能改变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
今天,中国历经沧桑,正在走向伟大复兴。
△今日山东青岛胶州湾风光/视觉中国
我们对过去的那些帝国主义列强没有任何恩怨。
对于那些遭受战争、灾难、贫困的国家,我们感同身受……
弱国没有外交。
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民族的尊严。
△法国北部诺瓦耶勒华工墓照片/视觉中国
随着中国的崛起,1998年,这段冰冻的历史终于被法国人再次提起。今年,法国政府终于决定在巴黎十三区中国城博德库公园立碑。 “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献出生命的中国工人和士兵。”
2008年11月,在英法等国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90周年庆祝活动上,“中国工人”一词再次被提及。
△2017年11月15日,一战中国工人铜像在比利时波普林厄正式落成。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星与波普林赫市市长德雅盖共同为雕像揭幕。图/视觉中国
2018年——当这一切的过往都在百年风雨中被打磨和遗忘,当今天的人们不再需要惧怕敌人的入侵,不再为头顶上的战争惊慌,当今天的你我,只因一个瞬间不开心,抱怨生活的琐碎——
请想想他们的存在。
请思考一下他们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ongzy.com/html/tiyuwenda/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