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定义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适应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并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规定了一定的标志。由于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以及认识和方法论的差异,中西医学对健康的看法有所不同。 1 中西医健康状况描述 1.1 西医健康描述 西医基础学科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结构学科;二是结构学科。另一个是功能学科。西医历来重视结构,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就是结构的功能。早在罗马时期,盖伦就强调:“除非身体的物质成分先发生变化,否则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功能障碍”。西医学认为,功能是系统在内外环境相互作用中所体现的特征、能力和功能。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决定的。从要素的功能来看,只有在整体层面上存在的整体功能才能通过结构来产生。这种结构决定功能,结构第一,功能第二的思想,对西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西医的“结构-功能”理论,西医对健康的描述首先在于身体结构的完整性。解剖学强调宏观层面上身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完整性和结构正常性。组织学和病理学从微观层面描述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状态和功能,以及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相互关系。
因此,西医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描述“健康”:一是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完整、正常。二是人体各系统的器官、细胞功能正常,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部分功能的组合、相互关系、相互制约有正常、完整的反映。 1.2 中医对健康状况的描述 对于人体的健康状况,中医在《内经》时代就指出:“阴阳相平,补其形,九情为一”。 ,生活也很平均。” (《素问·调经论》))这里的“常人”是指健康的人。与西医的“结构中心论”不同,中医首先从自然的有机观来认识人和人体的状态。中医观察的重点是气的功能和运行,而不是形式。而且,中医一直自发地坚持“全息论”。从全息论出发,天人相应。人类是自然和社会的全息要素,也是生物世界的全息要素。 1 因此,中医科学家不采用静态的解剖直观法,而是采用动态的功能观察法。所谓“观其外应,知其内在”。因此,中医对“常人”的判断,是以通过望、闻、问、切得知的外在症状、舌象、脉象为特征的。望神者,必须目光灵活,面容明亮活泼,面色湿润矜持,头脑清醒,表情自然,肌肉不减,反应敏捷。此谓……观神者。” 21 观色者,”《王诊遵经》云:“明者神气之源,润者充盈。 《四诊绝味》云:“内蕴则气藏,外露则气泄”。
“我国多民族的主要色彩特征是:红、黄、明亮、润泽。以1来区分形体,中医将人体的形体分为:阴藏人、阳藏人、平人”所谓脏腑平的人,也叫阴阳平的人,其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不喜寒暑。普通的中医认为正常的舌象是“舌淡,苔薄白”。它的颜色应该是红色的,但是红色并不精致。其质地应有光泽,但颜色不光滑。它的外观应该像头发。头发没有刺。它将呈浅红色,皮肤薄而白。气是无辜的舌头。 “对于摸脉者,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概括为“有胃”、“有神”、“有根”。“有胃”是指体内有谷气。 《脉象志错》云:“每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中和于手,意喜,难。来描述,是胃气。 ……‘有灵’就是指脉中有神气。 《脉厥解释》云:“脉无论沉浮、缓数、或滑、大、小,若指下有秩序,秩序不乱,此乃神所来。”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康复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对“寻常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四时有共同的变化特征。例如,四时脉象有“春鲜、夏红、秋发、冬石”的变化。这说明中医对养生的认识首先是从整体状态出发,用内在的“ 《阴平阳秘》描述了外在平衡、协调的状态,并遵循“天人合一”的角度来描述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时期对人体的影响空间是人体自身自我调节和健康状态的外在表现。
2、中西医学定量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是健康测量。健康测量是对健康概念和与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量化的过程,即按照一定的规则,根据被测量对象的性质或特点,用定量指标来反映健康和与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B12.1 西医使用统计方法来量化健康。西医学以自然结构观、结构中心理论和解剖观察作为其基本认知方法。因此,西医对健康和疾病的分类是基于明确的病理和数据。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状态的评价也依赖于各种微观指标值。例如,西医评估肝功能时,首先通过病理分析看其细胞、组织、结构是否完好,其次通过各种小分子物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来判断其功能是否受损。包括血清中各种蛋白质、脂质、胆红素、胆汁酸和各种酶的测定。如果各项指标均在西医规定的正常范围内,则说明肝脏功能正常,肝脏处于健康状态。西医临床常用的参考值包括大多数正常人的人体形态、功能、代谢产物等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即医学正常值,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计算得出。西医基于大多数人都是健康和正常的信念来规定正常值范围。西医定义的“正常人群”是指没有相应临床症状的人群。西医治疗疾病的目标人群包括两类。一是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人群;另一类是指标值不在参考值范围内的小部分人群,占无临床症状人群的5%。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并诊断出疾病的人中,只有20%是由医生诊断出来的。检查方法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检查,然后将获得的数据与医学参考值进行比较来得出结论。这个数据显示,75%以上的人群从“指标”来看都是正常的,但是否都健康还有待商榷。西医定义健康指标的方法虽然在临床应用中明确、规范,可操作性强,但具有一定的统计和病理生理意义。但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样的指标范围并不具有针对性。正态分布曲线最高点对应的指标值,其呈正态的置信度较大。然而,随着向两侧延伸,虽然该指标值也在参考值范围内,但其正常的可信度却降低了。 。这也没有反映在“指标值”中。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临床上,75%的人有各种主观症状,但其指标值却是正常的。 16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康复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2 中医健康标准化 2.2.1 阴平阳秘的意义 《素问·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平阳秘法,主神,阴阳分离,精气消去。” 《素问·调经论》明确指出:“阴阳平衡以补其形,九情为一,命与人大致相同。”阴阳论是中医理论形成的重要观点,阴阳奥秘是中医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
阴阳的秘诀是阴阳在保持各自功能和特性的同时,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的整体协调状态——阴气平,阳气固,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 ‘四’全身的气、血、津液、津液、脏腑、肢体、骨骼等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气强大,精气神俱在,形神合一。中医的“阴平阳秘”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概念,它综合了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的整体哲学思想。自然环境、地理因素以及个体身体状况的差异等都是影响这一健康指标的因素。 2.2.2《阴平阳秘》的标准“西医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类比思维、象象思维。逻辑和类比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它催生了中医和西医两种本质不同的理论体系,毫无疑问,要正确理解中医理论,只能采用类比思维的方法。” 1[5]由于中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古代医家主要运用“阴平阳秘”的概念。描述如何运用形象思维。为了摆脱形象描述的歧义,我们认为可以以以下四个要素为标准,更加清晰地表达《阴瓶阳泌》的内涵。一是无邪气;第二,有足够的义气;第三,寒热平衡;第四,气血畅通。重点是邪气没有,正气充足。拥有“阴平阳秘”的人,应该尽量做到本性无外邪、内无自生之邪的“清白”之体。
“凡是内在的,都必须表现在外在。”一个有邪气的人,“邪气”会体现在外在的舌象和脉象上。例如,无邪象的舌是“舌淡红,苔薄白”,有热象的舌是舌红,苔黄;湿邪舌苔腻,或黄或白。舌质有瘀血的有:紫暗舌等。又如无“邪气”的脉象,平而有力,不快不慢,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属平性。若有痰邪,则脉滑;若有痰邪,则脉滑;若有痰邪,脉滑。若有热邪,则脉偏或实。 “正气”是指人体的气,它是构成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组织的极其微细的物质。贯穿全身。它是由先天精化之气、水谷之精化之气、以及吸入的自然纯净之气融合而成。具有防御、辟邪、调节、恢复等作用。巧1集中于外在,为人体的“精”、“气”、“神”。如果某件事不正确,它就成为邪恶;如果某件事是邪恶的,那么它就是不正确的。俗话说:“善气在内,邪气不能外来”。纯真不足以实现健康,因为即使是自然界的外在因素造成的损害,也必须破坏人体自身的功能才能导致疾病。若无邪正则17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康复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体气血畅通、寒热平衡、内气转化功能正常而有力,四肢骨毛躯能外活动。其威力大,光亮润泽,为何如此病态?所以,在没有邪气、正气足的基础上,才能成就阴阳真秘。从中医角度来看,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健康指标,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以无恶足义为基础的,是动态的。它会随着整个“天、地、人”的微妙变化而微调。领悟阴阳绝对秘法,或者接近阴阳秘法的人,少之又少。或许只有古人的“法以阴阳为基础,与魔法相和,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作”(《素》),只有懂得“宝明综论”道理的人才可以达到真正的“阴平阳秘”的健康标准 3 从中西医“疾病观”中反思“健康观” 3.1 从西医“疾病观”中反思“健康观”。医学西医以病理解剖学为基础,建立了病理病变的疾病概念,这种疾病观要求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手段足够强大,才能使现代生活中数量庞大的“储备病人”能够持续接受各种治疗。先进的仪器检查,以便随时发现病理病变,做到“早期诊断”,否则很容易“误诊、不治” '61 一种疾病的“存在”是从一种疾病发展而来的。 “健康”的不存在状态。因此,从西医的“疾病观”出发,我们可以反思西医的“健康观”,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没有发现客观存在的病理病变的良好状态。如上所述,临床上只有20%的患者能够发现病理病变,而75%的人群尽管遭受身心不适或极度痛苦,却无法找到理想的病理病变。因此,西医无法为这部分人群找到理想的病理病变。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该人群被归类为“亚临床”,而由于无法发现病理病变,西医无法对“亚临床”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
因此,西医中健康、疾病和“亚临床病症”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3.2从中医《素问》的“病前科学”回顾“健康观”。 《四气调神论》云:“故圣人不治其病,而治其未病;不治其乱,而治其未乱,此谓之”。病已定,则治之;病已定,则治之,如若还口渴,打井投锥还来得及吗?”这是这个词最早的记载“没病”。在孙B1撰写的《病前科学与亚健康》一文中,“病前”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无疾病状态; 2、预感有疾病或有轻微疾病状态; 3.疾病尚未发生或处于疾病早期阶段; 4.痊愈后疾病不再复发的状态。概括为四种状态:健康无病、潜病无病、潜病无病、传染病无病。由此可见中医的“不病”。这并不意味着健康。健康只是无病状态的一小部分,即“健康无病”。中医开出的“阴平阳秘”与疾病,甚至“病前”状态,都有着明确的界限。 3.3 从“生命轴”看中西医的差异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与康复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我们可以用这样一条生命线(图1)来描述中西医对健康、疾病的影响及治疗的差异。如图所示,在这条生命线上,起点是“健康点”,也就是中西医学公认的最接近“健康”的状态,终点是“死亡点”。在健康与死亡之间,人的生命活动不断地变化着,从不生病到生病,从生病到生病,再到重病,甚至死亡。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死亡”的状态只有在“死亡点”,是明确的、唯一的。在这一点上,中医和西医是一样的。对于“生”与“死”状态的理解,中西医学存在根本差异。广——]我西医我. . . . . . . . . . . . . . . . . . . 1(图1)如图所示,西医能诊断的、病理病变明确的疾病,是20%的人口生前所处于的状况。其中一小部分处于功能代偿状态,最严重的部分则处于器质性疾病的边缘,接近“死亡点”。对于前75%没有病理病变但有症状的人来说,因为找不到疾病的“靶点”,治疗就没有针对性。西医对这75%的人基本上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中西医学公认的人体最接近的“健康”状态并不一致。中医“健康点”的标准高于西医。对于中医治疗的“病前”人群来说,不可能按照西医的标准来治疗。发现并诊断。中医“未病先治”的方法是治疗接近健康状态、看似健康但潜在患病风险的人。这属于患病前的预防范畴。正如扁鹊会见蔡桓公时所说:“你有病,处于‘合理’的状态。《中公治病本源》讲的是人体内外病理信息表达和反应的状态。” ,即75%的人口已接近绝症状态。
又如扁鹊看到蔡桓公的话的状态:“你的病在你的皮肤”、“你的病在你的肠胃”。 “下班后治疗已病者” 这里的“已病者”是指西医能明确诊断的20%的病人。比如扁鹊见到蔡桓公却仍然离开时,蔡桓公就处于一种“病入骨髓”的状态。可见,中西医不仅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存在差异,而且这种认识的差异导致了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策略和强度的差异。 19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与康复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所认识的“健康”在于对健康的描述、对健康的量化、对健康的认识。 “病”的“观”和理解三个方面存在差异。西医从结构层面认识健康,用统计方法量化健康,在疾病与非疾病状态的“病理焦点”观中模糊地寻找健康;而中医则从功能层面认识健康,采用“全息法”、“四外法”、“内法”,以人体客观存在的各种“象”作为量化健康的标准,明确寻找“疾病前科学”与疾病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健康。生命在任何时代都同样有价值。然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期望和更迫切的追求。只有了解真正的健康,才能朝着这个方向有针对性地努力,现代医学才能引导人们更加接近健康。参考文献:[1]冯泽勇.中西医比较》MJ.科学出版社.2001:42.冯泽勇.ComI)撕子中医a11d WeStenl Medicile『MJ.科学出版社.2001:42.【2】朱文峰.中医诊断学『 MJ.中国中医诊断学杂志2006:36.37.中国医学出版社,2006:36.37。孙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硫酸盐。 “S 脱离健康科学”MJ。中国医学出版社。 2007. 【4】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9. SuIlGpagren. BaccmeeesoocC$vmemedeeeleeMJ.北京:Clllil医药出版社。【5】2002.王振华.用中药认识中医中医思维方式。 2006, 47, (2): 91 №g Zlle Mountain Ja. 引擎盖下 nleeeligofTTIionnaCCIIleeemeecieee.回归中医“M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曹东树 i. RRtmtooeaeenlCCNneeemeeeeeeeelee M J.奇拉中药出版社. 2007. 2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ongzy.com/html/tiyuwenda/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