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声是一种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语言艺术类型。在相声表演中,演员利用甩掉包袱、扮丑(又称“扮相”)等语言表达策略,产生幽默效果,让观众开怀大笑。从语言偏差的角度分析其所能带来的幽默效果,并对一般相声中的各种语言偏差进行研究。
【中文图书馆分类号】I23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21)03-151-02
在相声创作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观众的语言审美体验。在充分认识笑的本质的基础上,我们紧紧抓住笑的“情感冲动”,通过精心修饰的表达方式巧妙地运用“语言偏差”的幽默。其效果将语言与人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分离,打破既定的思维模式,不同程度地运用相互冲突的词汇和认知理解,创造出幽默的艺术效果。 1、偏离理论的幽默效应 偏离是偏离常规标准的一种,在以往的研究中也称为变化。亚里士多德认为,偏离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带来变化,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从而营造出独特的语言氛围[1]。王世杰明确指出了修辞学理论中偏差的价值,将其视为一个科学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其中的辩证关系。因此,偏差最初用于修辞学领域,“偏差”首先成为修辞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所谓偏离,就是与一般的、规范的、中性的语言修辞状态的差异。偏差是局部的,具体表现为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的特征形式。任何形式的言语都是基于语言交流规则的具体表达。通过言语修辞达到语言交际目标的过程可以有效增强语言表达的兴趣和乐趣[2]。偏离形式不是离散的而是系统的,它是修辞学的基础。根据偏差程度,偏差可分为大偏差和小偏差。
偏差是语言形式上的轻微偏差。它甚至可能不会引起作者或任何人的特别注意,但它会改变传播效果。也是相声表演者非常重视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语言上的每一个小细节,相声表演者都需要注重修辞效果,因为如果语言的使用方式不准确,语言的艺术效果也会不准确。在幽默语言的运用中,常常利用语言偏差来达到幽默语用的目的,具有很好的创作效果[3]。 2、相声语言偏差的运用 在使用相声语言时,偏差往往是有意的、暂时的,违背了一般语言表达的典型特征。通过一定程度的偏差,可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效果,从而达到不同的喜剧效果,引起观众的笑声。相声中语言表达的形式是多方面的,语言偏差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从五个主要偏差方式来分析他们的语言幽默效果。 (1)发音上的语言偏差和偏离一般发音标准的偏差都是语言偏差。利用汉字的多音节特性,通过改变相似的问候语句,造成音频偏差和发音变化,单词仍然可读、朗朗上口。这不仅能给听者带来一定的变化体验,还能增强对内容的记忆,从而产生幽默的冲击力。例如:“床前月色明亮,我叫郭德纲。”一看就知道这句话改编自哪首古诗。不过,郭德纲在相声中以此来介绍自己时,还是能造成很好的幽默效果,让人感觉更舒服。他的介绍直击观众的心。
又如马三立相声《卖票》中的台词“哪个马老板,哪个马喜早,谁在洗澡?”他来这里是为了找洗澡的!不仅语言上有偏差,观念上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就有效果了。 (2)词汇偏差也是相声中常见的手段。在原有的词汇框架下,对原有的通用语言进行改造,重新创造词语,以满足人们新的表达需求,达到幽默的效果。这种用法可以让表演者自由地表达自己,观众也不受单词本意的束缚,可以在结合规则的新词中产生有趣的感受。词汇偏差是对原有表达词汇的改变,也是对一般词语搭配的偏离。在相声表演者构建的特定情境中,可以达到强有力的幽默效果。比如在讽刺普通模仿的《六粮液广告》中,奇智和大兵除了熟悉的“五粮液”之外,还向观众介绍了“六粮液”的美妙之处:自从喝了六粮液,就是六六液。大顺六畜兴盛。通过情境中的临时造词,在原《五粮液》上产生了《六粮液》的趣味火花,继承了《刘畜兴盛》等有趣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增强了相声的表演效果。 (3)声音偏差 相声艺术是一种主要依靠听觉的艺术。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不同声音的使用。表演舞台上幽默的传递也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声音偏差主要是在一般语言表达中,利用语言的变化制造微小的矛盾差异——奇怪的声音,从而产生言语的偏差,达到表演者所期望的幽默效果。
1、韵律 韵律就是通过音节的有规律的组合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听觉美感,并获得朗朗上口的感觉。主要用途是韵母相似的音节交替。在相声声音偏差中,韵律可以有效增强其艺术感染力,而且朗朗上口,更容易传播。作为一门亲民的艺术,相声常常利用观众熟悉的顺口溜、民谣、流行歌曲等句子进行组合,然后在其中创造出语音上的偏差韵律。比如双人戏《追星》中:姑娘,我今年19岁了,我的偶像是张学友。我是他的爱好者,发烧可以达到98度、999度。固定的韵母和变化的韵律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美感和节奏感,与内容的契合也让整部作品达到了让人发笑的幽默效果。 2、同音等语音偏差在相声中最为常见。表演者利用谐音或相似音的字体进行灵活变化,使语言常常能包含有趣的歧义,制造笑话。这也是相声除了一般的笑点效果之外,探索深层黑色幽默的有效手段。比如相声《弟子规》中,获奖先生为了调侃正式、名义上的乡村游泳冠军,说道:上次游泳,我喝了很多水,我把水倒进了水里。军队!用谐音表达原有语义下的另一种含义,词在此处,意在彼处,使故事和表达更值得观众思考,具有良好的幽默效果。 3. 停顿。言语偏离中的停顿主要是通过区别原有的逻辑、表达、语法来达到强调、变化、区分等相声表演的目的。
一般与正常的语言停顿不同,它可以有效地突出表演的要点,增强表演内容的变化,并易于与常见含义区分开来。在相声语言的运用中,为了获得特殊的幽默效果,许多表演者会在关键部位故意做出与一般情况不同的停顿。例如,很多表演者在出丑时,会故意不恰当地停顿,利用错位的停顿和声音的偏差来增添戏剧效果,改变原意,同时也以其幽默的效果逗乐观众。 (4)语义偏差 在某些语境中,一些逻辑上荒谬的词具有特殊的含义。但语义规则要求,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词义应与所表达的基本含义相一致。但奇智和大兵的相声却故意违反了这一规则,让观众发笑,造成语义偏差。一般的表达形式是给一个词赋予新的意义或解释,或者串联使用不同的词来达到语义的偏离,这样既增强了戏剧效果,又具有很好的幽默效果。例如:“郭德纲:对不起,我的嘴有问题。于谦:是我的脑子还是我的嘴?郭德纲:我的嘴不好,我的脑子也不好。我总觉得我以后播音员不应该说郭德纲,而只是弱智。”于谦:所以呢?郭德纲:请欣赏相声,表演者是弱智。于谦.我必须责怪自己。于谦:其实我觉得你脑子很好。 “不仅单个词打破了词义解释的惯例,整个句子的语义也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本意。
通过郭德纲一开始的自我设计,以及随后通过语义偏差的反转,产生了出乎观众意料的幽默效果。前后的强烈反差也偏离了观众原本预设的认知。 ,在相声表演中取得了良好的幽默效果。 (5)方言是从方言词衍生出来的,是指某一地区通用的、因受地域限制、与整个民族没有共性而在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各地人们普遍用普通话交流。这是语言使用的常态。当方言的使用方式发生偏差时,还可以创造出新的幽默表演内容。
参考文献:[1]杨家杰.偏差视角下我国相声语言使用特征分析研究——以岳云鹏相声语言为例[J].明天时尚,2019(13):164-165。
[2] 安江芳.电影《在路上》的语言偏差与幽默效果[J].中外企业家,2016(21):261。
[3]安凤存,李红英。语言偏差与话语幽默——以赵本山小品《不缺钱》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05):139-14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ongzy.com/html/tiyuwenda/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