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神经/脑神经/躯体神经/内脏神经/感觉纤维/运动纤维/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灰质:在大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分被称为灰质,因为它们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上呈深色。
白质:在大脑和脊髓中,神经纤维(轴突+髓鞘)集中的区域。由于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含有脂质,颜色鲜艳,故称为白质。
皮质:在大脑和小脑中,由大量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形成的灰质集中在表面,故称为皮质。
神经核:在大脑和脊髓中除皮质外的其他部位,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及其树突集中形成灰质团,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称为神经节。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主要方式——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的组成、脊髓的大体解剖特征、基本位置、节段、前后角、板层的概念以及主要传导束的功能
解剖特点:全长粗细不一,有两种扩张(颈部扩张和腰骶部扩张,人颈部扩张明显)
基本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连接延髓,下端连接髓圆锥。终丝比椎管短,终止于尾骨后面
节段:有31节段,对应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的神经根所连接的脊柱节段称为节段。 8+12+5+5+1
脊髓灰质:呈H形,中央有中央管,内含脑脊液。
前角**【运动】:包含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梭外肌-随意运动,γ神经元-梭内肌-维持肌张力,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是躯干和四肢骨骼肌反射的主要中枢,是各种脊髓反射弧的最后一环“最后高速公路”。
后角[感受]
侧角:交感节前神经元。
白质-传导束
上行传导束**(感觉):躯干和四肢感受器产生的冲动,通过脊髓后根**传至脊髓,经上行纤维束上传至大脑
固有束:连接脊髓的不同节段
下降传导束(运动):皮质脊髓束(起源于大脑,支配四肢运动神经元)等。
脑干分裂,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延髓与脊髓相连)
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系均通过脑干
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的中心区域,纤维纵横交错,含有大量的神经元细胞体,共同构成脑干网状结构。 (功能:上行激励系统,控制身体内脏运动)。
脑叶、胼胝体、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脑脊液
胼胝体:连接两个半球的纤维板。功能:将信息从一个半球传输到另一个半球
大脑分为5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基底核(basalnucleus):大脑半球延髓基部附近的灰质核。
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循环后返回血液
血脑屏障
脑屏障=【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
血脑屏障:毛细血管血液和神经元之间的选择性通透性
结构基础 - 3层:毛细血管内皮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毛细血管的基底膜、毛细血管周围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
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的来源、脑神经的基本功能
嗅觉神经嗅觉
视神经
视传入神经
动眼神经
视传出神经
滑车神经
想象
三叉神经
眼睛+上下颌。咀嚼+面部护理
外展神经
眼睛
面神经
面部表情肌肉锻炼
前庭蜗神经
平衡+听力
舌咽神经
咽部肌肉运动
迷走神经
喉部肌肉锻炼+感觉
副神经
胸锁乳突肌核心斜方肌
舌下神经
舌头肌肉运动
脊神经、神经节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体感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内脏运动纤维。
前根-运动神经纤维-脊髓前角,后根-感觉神经纤维-脊髓后角
脊髓神经节:感觉神经纤维、后根
神经元活动模式
神经元的功能划分:树突和轴突(接收信息输入)、细胞体(整合)、轴突(传导动作电位)、轴突末端(突触、神经递质)
轴浆运输:轴突内轴浆的流动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分为正向运输(细胞体→轴突)和逆行运输(轴突→细胞体)
营养作用:控制效应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一些营养因子,不断调节效应细胞的内在代谢活动。
中枢神经元连接方式:单线型、发散型(扩大作用空间范围-传入通路)、汇聚型(突触后电位整合-传出通路)、链型、环型
突触的活动模式:突触及其作用、突触传递的特征、递质和受体的概念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接触和信息传递。
突触分类:轴突-轴突/轴突-树突/轴突-细胞体;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化学突触/电突触(间隙连接)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
Na+Na^+Na+流入,去极化
Cl−Cl^-Cl− 内流,超极化
Na+Na^+Na+流入↓,去极化↓
结果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幅度↓
轴突传递特性:单向传递、突触延迟、突触传递求和(抑制与兴奋综合、时间求和+空间求和)、相对疲劳性(ACh释放速度>合成速度)、对内部环境的响应敏感性
神经递质: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的信息传递物质,能特异性作用于后膜受体,产生突触后电位。 (在细胞体内合成,在终端储存和释放)
受体:突触后膜或效应区细胞膜上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结构。胆碱能受体(与乙酰胆碱 ACh 结合)、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 NE 结合)
反射活动规律:反射概念、反射弧、反射活动规律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通过反射对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组成
反射活动的规律:
1)因果关系的规律性
2)交互抑制:协调模式-主。一个中心的兴奋可以导致与其功能拮抗的另一个中心的抑制。 (A的兴奋导致B的抑制)
3)扩散:协调法2。一个中枢的兴奋通过突触连接传播到其他中枢。
4)反馈:协调法3。A)环路突触-润绍细胞-负反馈抑制。 B)效应器→受体
5)释放后:刺激停止,中枢兴奋持续一段时间
感受器:感受器的概念和生理特征、牵涉痛(内脏痛引起远端表面痛)
感觉形成:依赖于受体、感觉传入通路、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域
感受器:接收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特殊结构
生理特征:
1)合适的刺激:最敏感的刺激形式
2)传导效应:刺激→神经冲动-求和效应
3)编码功能:刺激所包含的信息→动作电位编码
4)适应现象:感受器的恒定强度刺激导致感觉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降低。
牵涉痛:内脏疼痛引起远处表面疼痛
感觉传入通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特征、丘脑功能)
感受器→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或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大脑皮层
特定的感觉传入通路:通过特定的传导束,产生特定的感觉,刺激大脑皮层向外发出冲动。
非特异性感觉传出通路:在上升过程中,侧枝与脑干网状结构多次交换。它不形成特定的感觉,只是维持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
两者共享 1 级和 2 级神经元,并与脑干网状结构区分开来。
丘脑核:I型(特异性投射核)、II型(联合核)、III型(非特异性投射核)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感区的布局特征1、感觉柱的概念
第一个体感区域——体表感觉。
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投射特点:-体感区1
1)体感——交叉;头面部感觉——双侧性
2)头、脚倒立,但头、脸正直
3)投影面积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率的精细程度有关,与感觉面积无关。
感觉柱:感觉皮层细胞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身体运动的功能性脊髓调节:脊髓休克概念和恢复、运动单位和最后手段
脊髓休克:脊髓与大脑分离后的一段时间内,脊髓失去反射活动,进入无反应状态。
恢复:简单(屈肌反射、膝跳反射)→抓挠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复杂(排便、排尿)
运动单位: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骨骼肌活动以运动单位为基础进行。
最后的高速公路: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是躯干和四肢骨骼肌反射的初级中枢,是各种脊髓反射弧的最后一环,即“最后的高速公路”
脊髓对身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的概念和过程
牵张反射:神经支配的肌肉受到外力拉伸,导致肌肉收缩或产生张力。 (腱反射和肌张力)
受体:肌梭
牵张反射过程:外力牵拉→肌梭感受器兴奋→I、II型传入纤维→脊髓灰质→α纤维→梭外肌纤维缩短+(γ运动神经元→梭内肌纤维→I、II型传入纤维)纤维)传入纤维→α纤维→梭外肌纤维)
γ环-肌张力-肌肉收缩长度:γ运动神经元→梭内肌纤维→I型和II型传入纤维→α纤维→梭外肌纤维
α神经-梭外肌-肌肉运动;
γ 神经 - 梭内肌 - 调节肌梭敏感性和张力
脑干调节身体运动:消除脑强直的根本原因
去大脑强直的原因:由于切断了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等大脑部分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导致抑制区活动↓和促进区活动↑,导致肌肉过度紧张而去大脑。刚性。
大脑对身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主要运动区(4、6区)的投影特点、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的概念和基本功能、锥体系统的基本功能古代和新小脑
大脑皮层中有两个与运动相关的区域:区域4和区域6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投影特征: - 中央前回(4、6)
1) 身体运动-横截面、头部和面部肌肉-双侧运动区
2)精细功能定位:头脚倒立,面部正直
3)投影面积的大小与动作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与肌肉的大小无关。
4)适当强度的刺激只会引起个别肌肉收缩。
注意对比(运动和感觉区域)
不重要:
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
概念
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主要传导途径
锥体系统外协调骨骼肌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
基本功能
进行随意运动[开始运动]
调节肌张力和肌群协调性【协调动作】
起源
额叶+颞叶
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重要的:
古小脑-前庭小脑与身体平衡相关
老小脑-脊髓小脑
控制肌肉张力并协调随意运动
新小脑-皮质小脑
精细运动
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分布特征、内脏运动神经功能特征
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一级神经元(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内,发出离开脊髓的纤维(节前纤维),形成脊神经。末端终止于椎旁神经节/椎前神经节,统称为交感神经节。
交感神经分布特点:
1)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2)一根节前纤维可以触发多个节后神经元的兴奋
内脏运动神经功能特点:
1)双重神经支配——相互对抗
2)植物神经中枢有强直性活动——不断发出冲动
3)外周作用包括抑制作用和兴奋作用
4)内脏活动相对独立
5)主要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6)递质和受体——NE(主要是后交感神经)和ACh(交感神经前、副交感神经前和副交感神经后、部分交感神经后)
递质受体阻滞剂
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乙酰胆碱
N型(烟碱型)
骨骼肌收缩
六烃季胺 (N1) 箭毒 (N1, N2) 十烃季胺 (N2)
副交感后、部分交感后
乙酰胆碱
M型(毒蕈碱型)
心肌-抑制胃平滑肌-收缩
阿托品
大多数产后
东北
α
平滑肌——大多兴奋
大多数产后
东北
β
平滑肌 - 主要受到抑制 心肌 - 兴奋
学习和记忆的基本概念、条件反射、快波和慢波睡眠学习和记忆
学习:接受外部环境信息并影响自身行为的神经活动
记忆:存储和检索所学信息的神经活动过程
条件反射
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时间组合。这个过程就变成了强化。
消退抑制(抑制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后,重复施加条件刺激而不加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逐渐减弱
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使身体具有可预测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睡觉
慢波睡眠:脑电图显示同步慢波。
快波睡眠:做梦、快速眼动
(先进入慢波)慢波→快波→慢波→快波→……。越后期,快波越长
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特点
1)前膜和后膜没有区别
2) 统治是 1 : n
3)远离效应器(>20 nm)
4)耗时(>1s)
5)不一定会产生效果
结构基础:静脉曲张
关键的“最”教科书课后练习
内囊出血为何会导致偏瘫、偏侧感觉障碍?解释其解剖学基础
小脑如何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
大脑的哪些部分分别与 12 对脑神经相连?
脊髓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都是神经节。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敲击锤敲击膝关节髌韧带。除了引起膝跳反射外,我们还会感觉到关节弯曲的程度。画一张图来说明该感觉通路的组成部分。
什么是锥体系统?什么是锥体外系?请用简化的图来表示。
解释突触后和突触前抑制的机制。
主要以什么方式协调反射活动?
讲解肌张力(muscletone)的原理和意义。
分别描述瞳孔对光反射和肘屈肌反射的反射弧。
脊髓休克是什么意思?
中央前回运动区控制身体运动有何特点?
身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主导的(对侧控制),头面部肌肉的控制多是双侧的。具有良好的功能定位。功能代表区域的大小与动作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通过刺激获得的肌肉运动反应很简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ongzy.com/html/tiyuwenda/8178.html